本网讯(魏茜)0.11亿元、1.22亿元、10亿元、100亿元、501.15亿元……从新中国成立到2018年,当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555倍。
从解放前夕的手工作坊,到如今的高效智能自动化生产线。70年来,当阳市工业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优到特,一次次的蜕变和跨越,奏响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。
从零起步,千帆竞发逐浪行
新中国成立初期,几家小煤窑,几个轧花织布、榨油的手工作坊,便是当阳工业经济的支撑。
此后近30年,工业经济一直在挫折中艰难前行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当阳加快工业发展步伐,在重点抓好轻纺工业的同时,积极发展建材、燃化、食品等工业,逐步形成卷烟、化肥、建材、纺织、机械等5大工业配套生产体系的工业生产格局。到1985年,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26家,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。
1988年当阳撤县建市,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工业经济开始快步前行,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。化肥厂、纺织厂、染织厂、生资公司、粮油综合加工厂等5家企业先后进入湖北省先进企业行列,全市基本形成了食品、建材、纺织、化工、机械、电子、包装、能源等8大工业体系,生产1000余种工业产品。
进入21世纪,当阳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并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,工业经济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。建材、化工、食品、轻纺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,三峡新材、葛洲坝水泥等老牌本土企业凤凰涅槃,成为中流砥柱。史丹利化肥、蒙牛乳业、金庄科技、中材节能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当阳。远蓝机器、东田光电、新成石墨等新兴产业企业快速发展,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随之而来的,是一张张振奋人心的成绩单:先后9次获评“湖北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(市)”;连续10年跻身“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”;2018年,当阳位列“中国工业百强县市”第88位,“中国中部县域经济百强”第57位。
转型发展,步履铿锵突重围
走进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,浮法玻璃生产线上,几名工人正分别操控着机械臂、叉车,将刚下线的玻璃基片打包装箱。
作为全国玻璃产业十强企业,三峡新材先后投资2.55亿元和1亿元完成原浮法一线高级汽车低辐射玻璃、浮法四线冷修复产技术改造,日均燃料单耗每重箱下降1个百分点,产品质量提高1.5个百分点,年降本增效1000余万元。这是当阳市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。
近年来,当阳市坚持“转型才能更好发展”,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,倒逼传统产业技术设备、绿色环保和品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。湖北锦汇陶瓷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的干法制粉节能环保及2号生产线技术改造,可节约用电30%左右,节约用煤80%。去年,该市制定“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方案”,落实了3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,对企业工业技改项目进行专项奖补,目前,第一批项目已奖扶企业14家1693万元。
集中精力为企业做“加法”的同时,还有去落后产能的“减法”。
当阳市对高耗能、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实行强制关闭拆除。先后淘汰了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硫磺制酸生产线、葛洲坝水泥当阳有限公司1200t/d熟料水泥立窑生产线等5家建材企业高耗能生产设备。关闭了乔治、谭河、石马、廖家垭等18家煤矿。按照“关改搬转”四类途径,该市制定了18家化工企业“关8改8搬1转1”的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方案。2017年和2018年需关停的5家化工企业均在规定时限内全面关停。
创新驱动,锻造竞争新优势
“国内70%以上的精密光学工厂都使用我们生产的镀膜材料。”9月12日,湖北东田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祁蘅淅告诉笔者。这家位于当阳的高新技术企业,目前已拥有有效专利18个,其中发明专利2个,实用新型专利16个,成为我省首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企业。
创新,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当阳市加快实施“创新驱动”发展战略,充分运用政策杠杆、奖励扶持等措施,大力培育新材料、先进装备制造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,培育经济新动能。
出台招商引资“黄金十条”,从土地、税收、用工等方面倾斜;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“二十条”,全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用“科技含量”“产业带动力量”“环境容量”三个标尺,引进和衡量产业项目。仅今年1至8月,该市累计新签约项目108个,协议投资额148亿,其中过亿元项目44个。
当阳依托全国20余所高校,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,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化新产业基地。截至2018年,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,宜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,高新技术企业29家,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,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.19亿元,占GDP比重11.01%。
在创新驱动下,当阳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