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网武汉9月25日电 (周雯)依托“九省通衢”的地理之便,湖北自古就是商帮云集、商贾繁荣之地。改革开放之初,以郑举选为代表的武汉汉正街个体户,更是掀开我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;改革开放以来,湖北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撑起该省经济“半壁江山”。
24日,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“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”——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上,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、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王兆民介绍,湖北民营经济从无到有,由小变大,由弱变强,创造了该省五成以上的GDP、六成的税收、七成的社会投资、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、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,从时代配角到撑起半壁江山。
1979民营主体
2018民营主体
从小摊小贩到商界领军 涌现一批杰出楚商
40年前,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湖北武汉人的闯码头精神,103人沿汉正街摆下小摊,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个体工商户,打开了全国商贸流通领域市场化缺口。汉正街的小商品激活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春水,推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。
昔日的汉正街集散地
历经几十载市场风云变幻,敢闯敢拼的湖北企业家成长起来,涌现出一批杰出楚商。2018年,郑举选、茅永红入选党中央、国务院表彰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,吴少勋、茅永红、黄立、阎志、陈东升、雷军、尼玛扎西等7名楚商光荣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。
在外发展的湖北籍企业家雷军、陈东升、周鸿祎等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叫响“楚商”。雷军一手创立的小米进入世界500强,目前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四。
“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增长,改变了湖北经济格局。”王兆民透露,1979年,湖北个体私营多为小商小贩、小修小补。到2018年,仅全省民营企业百强营业收入就达10832.09亿元。今年8月,该省九州通、卓尔控股等18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,位列全国第七、中部第一。
改变就业格局 民营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
“1979年个体经济恢复,部分缓解了由大批返城知青和城镇待业人员带来的就业压力。”王兆民表示,当时民间流传着“一国营二集体,不三不四干个体”的顺口溜,干个体不是主要就业方向。
1989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仅占全省从业人员的3.69%。1999年湖北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430万人,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.25%。
“就业格局逐步转变。”王兆民介绍,2018年底,湖北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822.27万人,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0.9%。近年来,民营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,提供了90%以上新增就业岗位。
“助推湖北发展同时,湖北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也在显著提升。”王兆民介绍,据统计,2018年湖北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28个,其中国家级64个,绝大多数都在民营企业;全省新增驰名商标18件、新增地理标志50件,全部由民营企业创造。
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正当其时
“回顾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历程,不管是‘对内搞活看汉正街’,还是‘不找市长找市场’,湖北民营企业敢为人先,创造了许多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典型。”王兆民表示。
进入新时代,湖北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加大改革力度,进一步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,推动惠企政策落实,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努力打造法治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营商环境。
“减税降费”,让民营企业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湖北省各地均成立减税降费领导小组,全面落实减税降费举措,显著增强了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。经初步测算,2019年减税降费降本政策实施,加上前期政策延续的叠加,预计全年可降低企业成本1500亿元以上。
同时,湖北积极打造“亲清政商”营商环境,让民营企业家走进省直厅局直接对话,主动服务,畅通民营企业诉求渠道。
数据显示,2018年湖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924.6亿元,占GDP比重55.7%。截至2018年底,湖北民营市场主体达474.5637万户,比1979年底增长678倍;同期湖北各类市场主体总数为498.5315万户,民营市场主体占比95.19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