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北省当阳市荣耀村,一排蔬菜大棚内,村民詹洪浦打开水闸,灌溉水带立刻喷出晶莹的水花,黄瓜、西红柿等在甘泉的滋润下欢快生长。这是当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给灌溉方式带来的改变。
早在2008年,当阳开始试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经过10多年推广,农业用水变“大锅水”为“商品水”,灌溉也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。
“水表”进田,用水阶梯收费
“量水槽好比‘水表’,槽壁上有刻度,根据水槽截面面积和水速,可有效计算用水量。”在当阳市鲁山村8组,黄林支渠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副主席徐家宏指着一处量水槽说,过去当地农田灌溉用水一直采取“包干制”,按面积收费,用水总量没有限制,更无计量设施,随意用水造成浪费严重。
徐家宏介绍,水价综合改革后,黄林支渠灌区2000多个用水户,被分成26个用水小组,每个用水小组从干渠取水的支渠口都建有量水槽,各小组用水量可较为准确地计量。
除了在田间装水表,每亩农田还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用水需求,确定了水权(用水量),如黄林支渠灌区,每亩水田的年水权(基础用水量)为307立方米,并有50立方米的浮动,共357立方米。
“改革打破了过去用多用少一个价的传统。”当阳市水利与湖泊局农水科科长童先新介绍,水价综合改革后,灌区农民用水,超过基础水量部分要加价,节水也有奖励。黄林支渠灌区,基础用水量每立方米水费0.12元,超量部分实施梯级收费,最高单价翻一番。
对于推广节水灌溉、调整种植结构、用水量小于基础水量的农户或用水组织,则给予奖励。当阳五七长渠灌区对实施节水灌溉的用水户,每亩奖9元,用水量没超过基础水量的,每立方米奖0.05元。
抽取地下水灌溉的田块,也实施定量取水、阶梯价格。
在当阳市荣耀村蔬菜大棚基地,记者看到,地下水抽进水塔加压后,通过总输水管输到田间,村民只需将水带接在总管上,就可放水灌溉,每个农户的分水管上都安装了水表,精准计量各农户用水量。
经过10多年探索,截至2018年底,当阳完成水价改革面积20多万亩,新建计量设施2043处。
智能灌溉,合理用水乡村更和谐
“节约用水,省下的都是钱。”正在放水浇菜的黄林支渠灌区鲁山村村民龚道洪说,过去用的是“大锅水”,多用不交钱,少用不奖励,很多人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,随意放水,有时甚至流进沟里。现在用水按量收费,村民们用多少放多少,还自觉管护放水支渠、利用节水技术。
荣耀村村主任詹江宏介绍,在水价综合改革的刺激下,2018年当阳在荣耀村建起4个800亩的高效节水基地,田间铺上了喷灌水带,和以前相比节水70%。“改革后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。”童先新介绍,以前当地灌溉水利用系数只0.5,现在提高到0.7左右。黄林支渠过去亩均年用水量一般在700立方米,现在降到350立方米左右。
用水量减少,水费降了。龚道洪家有水田22.8亩,以前每亩交水费50元,最高达80元,现在水价虽略有上涨,但亩均水费却降到35元。在黄林支渠灌区,亩均水费从以前50元左右降到40元左右,总体上降低20%。
在供水端,开闸关闸也实现智能化。在五七长渠灌区,量水槽全建在闸室下,供水中心建有用水远程管理系统,放水时每个用水户的用水量可在手机端随时查看,开关闸门也能在手机上完成,用水量一到就关闸,能及时平衡各个村的用水需求。
五七长渠管理处副处长黄华介绍,五七长渠灌溉范围13个村,以前上游村民经常抢水,最下游3个村插秧时等不来水。为保证插秧,不得不派人日夜守闸,阻止上游村民放水,因而常发生纠纷。2011年到2014年,连续干旱,村与村间还因抢水打架。现在计量取水,到量关闸,五七长渠灌区近两年没发生一起用水纠纷。
深化改革,仍有诸多难题待破解
尽管改革已取得较大成效,但仍有一些难题待解。
业内专家介绍,由于我省大中灌区普遍存在多处水源,包括水库、堰塘、河坝等,农民选择性较多,如何精确核定灌溉水权和实际灌溉水量,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农水科科长卞于华介绍,按目前方案,水田、旱地、经济作物等不同类型地块,水权不同,水田多旱田次之,经济作物更少,但农户种植农作物年年变化,给水权确定带来很多困难。
受降水期影响,节水多少难有效衡量。徐家宏表示,每年降水量不同,降水期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吻合度不同,农户每年用水量变化大,节水量难以计算。“产业发展和农业节水也存在矛盾。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部分产业效益较高,但耗水较大,如虾稻共作亩均用水量是普通农作物3倍,一些缺水地区也在开展虾稻共作,如何协调产业发展和农业节水还需研究。少数地方认识不到位,认为湖北是丰水地区,主要任务是排涝而不是节水,也影响了改革的推进。
此外,多地还存在工程、计量等配套设施不足、末级渠系未硬化等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解决投入资金较大。